記者 林逸飛
  象形文字中“家”字是屋頂下養著的一頭豬,這是富足與安定的象徵。
  人類從來不是孤獨的,因為他們有動物為伴。
  然而人類常常被動物傷害,動物園的老虎、獅子有時候會咬死游客,甚至飼養員。“這不是仇恨的表現。”美國動物學家萊恩·門切特告訴《上游萬向周刊》。
  “動物有著自己的行為模式,守衛領地、尋找食物、生兒養女……這是複雜的行為模式,人類並沒有完全瞭如指掌。”
  “規定完成的動作,日復一日的表演,使它感到異常‘壓抑和無聊’,加之‘荷爾蒙’過剩,最終導致了襲擊訓練員的慘劇。”門切特說。
  “人和動物最好的相處方式就是在自然的環境中交流。”門切特告訴《上游萬向周刊》,“就算是家養寵物,也要遵循動物的自然法則。”
  蒂皮·德格雷就是個很好的例子。
  動物園馴獸常常傷人
  溫順虎鯨變身冷酷殺手
  2010年2月的一天,美國奧蘭多海洋世界的表演劇場內如同往常一般,熙熙攘攘的人群,還有孩子們歡呼雀躍的身影。
  40歲的女訓練員戴文·布朗什奧從容不迫地站在泳池的平臺上,興緻勃勃地向觀眾解說虎鯨的表演。
  她和正在表演的虎鯨帝利空是“老朋友”了。帝利空朝水面露出頭,戴文用手輕輕撫摸。
  就在這時,這隻重達5噸的龐然大物突然凌空而起,躍出水面,一口咬住戴文,瞬間便把她拖下水中。
  短短幾分鐘內,這位訓練有素、經驗豐富的訓練員已經在泳池中溺斃,人們還未能對她施以援手。
  表演劇場一片混亂,驚魂未定的孩子們有的死死抱住身邊的爸媽,有的甚至躲在了凳子下麵。輿論一片嘩然:為什麼這隻和人類相處這麼久的“溫順” 虎鯨,會突然變成一隻活脫脫的野獸?
  動物也患心理疾病
  野獸襲擊人並不是什麼稀罕事,可是在受過人們的訓練、和人們相處這麼久的動物,怎麼就會把爪子伸向人類?
  除了虎鯨襲擊訓練員,孟加拉虎咬死飼養員、馬戲團大象怒踩馴獸員等風波,似乎從來沒有真正平息過。
  “這不是仇恨的表現。”美國動物學家萊恩·門切特告訴《上游萬向周刊》,“它們患上了某種心理疾病。”
  1983年,人類的捕鯨船在冰島附近的海域發現了正在覓食的帝利空。之後,帝利空一直“被關在一個狹小的水箱里”。9年之後,奧蘭多海洋世界買下了帝利空,把它作為“種鯨”。現在,帝利空已經成為了至少17頭幼鯨的父親,是人工繁殖的虎鯨中最有效率的父親。
  “動物有著自己的行為模式,守衛領地、尋找食物、生兒養女,這是複雜的行為模式,人類並沒有完全瞭如指掌。”
  “規定完成的動作,日復一日的表演,使它感到異常‘壓抑和無聊’,加之‘荷爾蒙’過剩,最終導致了襲擊訓練員的慘劇。”門切特說。
  遵循自然,人和動物最好的相處方式
  “人和動物最好的相處方式就是在自然的環境中交流。”門切特告訴《上游萬向周刊》,“就算是家養寵物,也要遵循動物的自然法則。”
  蒂皮·德格雷就是個很好的例子。這個小姑娘在非洲稀樹草原,裸著身子在河邊和大象嬉戲,也把頭埋在鴕鳥豐翼的後背上奔跑,還有,抱著乳臭未乾的小獅子午睡……
  中國古人說“道法自然”。或許在和動物的相處過程中,這個小姑娘明白,動物並非對人類懷有敵意,只要用適當的、善意的方式對待它們,也會得到同樣善意的回報。
  在亞洲動物基金設立的黑熊救護中心裡,為了撫平受傷黑熊的心理創傷,這裡有著嚴格的規定:“對黑熊說話要輕柔,動作要和緩。每個行為都要給黑熊以正面的信息,讓它們確信自己身處一個充滿善意的、安全的環境里。”
  “動物遠比人類要聰明得多,它們的情感、智慧,人類還未完全發現。”門切特告訴《上游萬向周刊》,“人類一廂情願地誤會動物凶暴或者溫順,這真是愚蠢透了。”
  建立在動物上的文明
  齊宣王放過祭牛
  據說齊宣王當朝時,有人牽著一頭牛經過朝堂之下,齊宣王見了問:“把牛牽到什麼地方去?”那人答:“準備殺了用來祭神。”宣王便說:“把它放了吧!我不忍心看到它顫慄恐懼的樣子,這不就像沒有犯罪卻要送它去死嗎。”
  孟子就此總結說:這正是仁慈的心術。“君子之於禽獸也,見其生,不忍見其死;聞其聲不忍食其肉。是以君子遠庖廚也。
  說人類的文明建立在動物之上,這樣的論斷毫不誇張。
  人們從動物身上獲得營養,直到現在也是;人們也從動物身上得到安慰,貓、狗等寵物是人類的陪伴。
  “與麋鹿共處”、“同與禽獸居”
  古代的人講究“天人合一”,想像自然萬物和人的生命活動相依相成。
  如果說老子“與麋鹿共處”、“同與禽獸居”還是一種小國寡民狀態下的生態理念,那麼到北宋張載提出“民吾同胞,物吾與也”,以世人皆為我同胞、萬物皆是我同類,則體現了先人對動物最直接的判斷。
  “聞道偏為五禽戲,出門鷗鳥更相親”。在世界主要宗教中,對人與萬物的關係也有更深刻的認識。
  好好養只寵物吧
  要怎樣和動物相處,蒂皮·德格雷給人們樹立了一個榜樣。
  “人拉攏到了狗這樣勇敢而馴良的獸類,等於獲得了新的感官,等於獲得了我們所缺乏的技能。”兩百多年前,法國博物學者布豐寫下《動物肖像》。
  人狗相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一次冰期中,最好奇的人與最溫和的狼結成了無往不利的狩獵聯盟,共同捱過漫漫長冬。在以色列曾掘出一具12000年前的人類骸骨,與一隻六月大的幼狼葬在一起。人手撫著狼頭,就此靜埋萬年。
  如今我們遠離荒煙蔓草,再無需拿起石斧利矛,與狗並肩戰鬥,狩獵糊口。不過,動物並未從我們的生活里就此離開。在鋼筋水泥森林里,它們以“伴侶動物”的身份重新登堂入室。
  在遠古時期,古人類也曾容納過一些適合或不適合成為人居環境的動物,比如他們曾優選出了狗、雞、貓、牛、馬等動物,狗與貓是人類除了為食物鏈關係之外所容納與收穫的伴侶動物,它們在人類眼中的工具功能遠小於心理安慰功能。
  狗對人類安全心理具有鎮定作用,它是人類十分忠誠的動物朋友。
  而貓對人類的親情心理具有著撫慰功能,它們能視收養它們的人類為歸屬成員,給了人類容留它們成為寵物的空間。
  對許多寵物主人來說,一隻寵物與一個家人無異。每年都有許多人滿心歡喜地接納一個“非人類家人”,從此喂養清洗夙夜匪懈,勞心勞力甘之若飴。之所以如此,是因為寵物帶來的幸福感,往往超過了照管它們的麻煩。
  人與動物相互安慰。人好好待動物,寵物們也待我們不薄。
  國外也有研究顯示,家有寵物的兩腳獸,健康水平與生活質量往往較高。發育免疫、心理情緒與心血管系統這三方面,養寵物者的優勢尤其明顯:與寵物一起生活的兒童更少生病,也更少缺席課程。
  寵物不是藥,但卻能改變你的日程安排與生活方式,幫你過上有規律、多體力活動、多人際交往的生活。
  不但如此,寵物對情緒的安撫作用更是立竿見影。撫摸寵物可以平復情緒。一隻沉默的動物就像一個最好的傾聽者,不加評判、無限關愛、耐心陪伴,提供溫柔積極的非語言溝通,外加極佳的撫摸手感。
  哪怕摸不到也沒關係,註視動物足以令人心生歡喜,比如在水族館看魚足以降低心率、鬆弛肌肉、舒緩當眾演講後的心理壓力。  (原標題:動物園馴獸為何會突變殺手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anyjmwnip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